九三阅兵希恩配资网
新华社的照片足够震撼
新华社这些精美照片背后
有怎样的故事?
“我在现场”第一时间联系上
现场新华社记者希恩配资网
来听他们的故事
↓↓↓
新华社记者 杨磊:我曾参与2009年国庆60周年庆典和2015年九三阅兵的摄影报道工作。本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报道,我在东华表点位。设备上,我准备了3台佳能R3相机,配置10-20mm、24-70mm、100-300mm、200-800mm四支镜头,基本覆盖全焦段。在技术人员保障下,确保相机传稿线路安全顺畅。
在东华表高台执行拍摄任务期间,我与同事陈晔华、黄宗治、潘昱龙共同负责升旗仪式等场面的拍摄工作。经过多次演练,我们已基本掌握升旗拍摄的关键要求与内容,尤其注重捕捉国旗舒展、五星图案尽可能完整的瞬间。拍摄时,期待在升旗手挥旗的刹那有阵风助力,使国旗充分展开。今日拍摄较为顺利,我在多张照片中选取了一张五星图案最为完整的作品,并于第一时间传回编辑部。该照片使用200-800mm镜头的354mm焦段拍摄,在保证清晰呈现国旗与升旗手的同时,也将军乐团及观众纳入构图,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性和现场感。
新华社记者 才扬:我被选派至城楼区域拍摄抗战老战士这一重要主题。他们中最年长的已有103岁高龄。看到受阅队伍行进或空中梯队飞过时,这些老战士们不时颤巍巍站起,用颤抖的手敬礼。他们的眼神、脸上的每一道皱纹,仿佛都在无声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。身形或许不再高大希恩配资网,但骨子里的胆识与胸中的豪情远超我辈想象。谨以最深的敬意,向他们致敬!
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:自2009年以来,这是我第四次置身于北京天安门广场核心区,有幸以镜头见证并记录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脉搏。经过此前3次通宵演练,我的头脑异常清醒,双手稳定持机,严格遵循国家摄影队制定的报道计划,力求在我负责的点位上高质量完成拍摄任务。
我所在的拍摄点位位于金水桥东侧的外桥窝拍摄高架。我手持1200mm超长焦镜头,专注捕捉每一个徒步方队步入敬礼线时的第一声口号,定格中国军人威严豪迈的面容与独特风采。
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:我的拍摄点位位于中山公园西侧临时观礼台前的摄影高台。为应对不同景别的拍摄需求,本次阅兵我携带了两台索尼A1M2机身和一台A1机身,分别搭配600mm定焦、100-400mm变焦和24-70mm标准变焦镜头,以便在特写、中景与全景之间灵活切换。阅兵正式开始前,一队标兵在我前方的摄影高台前集结。随着“标兵就位”的口令响起,他们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,正式拉开阅兵序幕。通过前期三次演练,我已对这队标兵的动作节奏有了基本把握。正式阅兵前,他们与我一样,既充满激动又略带紧张。一旁有官兵提前为他们倒数:“还有10分钟”“还有7分钟”“还有3分钟”……这也不断提醒着我做好拍摄准备。当他们最终迈出整齐划一的步伐、准确就位时,我按下快门,全程记录下这一过程。
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:我的拍摄点位位于北京市中轴线最高点——景山公园万春亭。作为一处外围制高点,我的核心任务是拍摄以故宫为背景的空中护旗梯队和空中梯队。通过前期多次演练,我对可捕捉的画面已有较清晰的预期。
为完成此次阅兵拍摄,我共携带2台佳能R1和2台佳能R5二代机身,以及6只镜头。除照片拍摄外,我还需承担部分视频录制工作。为此,我准备了一块三脚架延长快装板,可在同一三脚架上固定两台相机:一台通过快门线操控,负责大场景图片拍摄;另一台则用于视频记录。飞机经过时,这两台设备可完全自动工作,我可以同时操作另外两台相机:其中一台配备长焦镜头,用于拍摄垂直于飞机航向的90度特写;另一台则配合佳能Speedlite EL-1闪光灯,凸显万春亭木构建筑的细节层次。为及时将故宫日出延时视频传回编辑部,我还携带了手机摄像三脚架,通过微信快速回传素材,力争在九月三日当天第一时间呈现北京的动人景致。
一张张精美图片的背后
是新华社记者的精心准备和努力付出
致敬!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德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